編者按:在新冠病毒肺炎擾亂全球經濟活動,石油需求持續(xù)下降的背景下,3月6日,“維也納聯盟”新一輪減產談判破裂,俄羅斯表示將增產,沙特迅速啟動價格戰(zhàn)爭奪市場份額,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,降至30美元/桶附近。
無獨有偶,在1985~1986年的油價暴跌事件中,沙特同樣放棄“機動生產者”的角色,決定增產,油價應聲大跌。對“石油權力”的爭奪,是油價暴跌歷史真相的核心。對我國而言,從短期看,低油價有利于減少石油進口成本,進而降低用能成本,對疫情后的經濟復蘇較為有利。長期看,油價暴跌對全球經濟的負面沖擊,有可能影響出口,需值得警惕。
上世紀80年代以來,國際油價共出現過5次暴跌,分別是1985年~1986年的油價暴跌、1997年~1998年的油價暴跌、2008年~2009年的油價暴跌、2014年~2016年的油價暴跌及本次——新冠疫情爆發(fā)式蔓延疊加“維也納聯盟”破產引發(fā)的油價暴跌。
1985年~1986年的油價暴跌。20世紀70年代,受1973年石油禁運、1979年伊朗革命事件等影響,國際油價快速上漲,從1973年的3美元/桶上漲至1979年的30美元/桶。油價飆升刺激了北海與阿拉斯加油田的開采熱潮,OPEC成員國也趁勢提高產能。20世紀80年代初,西方世界陷入嚴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,經濟增速大幅下降,石油需求呈負增長。為保油價,以沙特為首的OPEC決定“限產保價”。但此舉導致OPEC市場份額下降,從1979年的47.8%下降至1985年的30.1%。其他OPEC國家暗中增產,大幅度擠壓沙特在全球的市場份額。在1985年底,沙特決定放棄“機動生產商”的角色,不再限制自己的產量,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從1985年11月的31.75美元/桶下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/桶,降幅達70%。
1997年~1998年的油價暴跌。1997年7月初,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,并波及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韓國和中國等地,導致亞洲多國經濟受到重創(chuàng)。WTI油價從當年11月起迅速走低,從21美元/桶迅速下降至1998年12月的不足11美元/桶,跌幅近50%。
2008年~2009年的油價暴跌。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引發(fā)次貸危機,造成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新一輪的世界金融危機,油價隨后出現暴跌。油價從2008年中的最高價147美元/桶跌至年底最低30.3美元/桶。
2014年~2016年的油價暴跌。受美國頁巖革命影響,全球油氣供應急劇增加,OPEC和非OPEC產油國為爭奪市場份額堅持不減產。疊加石油需求增長乏力等因素,2014年全球石油市場陷入嚴重失衡,2014~2016年油價呈連續(xù)下降趨勢,WTI價格從2014年的平均93.2美元/桶跌至2016年初最低的26.2美元/桶。
而第5次便是當下,2020年3月份正在發(fā)生的,油價在一周左右的時間跌幅超過40%。能源戰(zhàn)略學者陳衛(wèi)東解釋:“回顧前4次油價暴跌事件,1986年和2014年兩次下跌主因是富余產能;1997年、2008年的兩次下跌主因是金融危機,導致需求不足。唯有這一次,是需求和供給兩相夾擊造成?!钡拇_如此。
在前四次油價暴跌的歷史事件中,沙特“機動生產商”作用在1985年~1986年事件中發(fā)揮得最為充分。此次事件中,沙特的石油產量從1985年的360萬桶/日,上升至1986年的520萬桶/日,增幅為160萬桶。
由于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兩伊戰(zhàn)爭的影響,伊朗和伊拉克石油產量下降,1980年,石油價格達到了36.8美元/桶的高水平。這期間,沙特一直保持著1000萬桶/日的產量水平,以抑制油價過快上漲,“機動生產者”的作用發(fā)揮得相當充分。但從1981年開始,事情出現了反轉。由于美歐國家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,石油需求銳減,加上蘇聯1980年~1984年的石油年產量已達到創(chuàng)紀錄的6億噸以上(1200萬桶/日),與OPEC產油國大打價格戰(zhàn),到1985年,油價已降至27.6美元/桶。為保護價格,沙特聯合OPEC其他成員國,采取“限產保價”政策,結果是其產量水平從1980年的1030萬桶/日,萎縮到1985年的360萬桶/日,減產幅度接近70%。到1985年,沙特覺得繼續(xù)采取價格保護措施已無意義,于是放棄“機動生產者”角色,決定增產,油價應聲大跌。直到新世紀以來,才進入上升通道。
歷史是相似的,在2014年~2016年油價暴跌事件中,沙特拒絕“限產保價”的慣性做法,決定維持產量保市場份額。2014年以來的那次暴跌事件尚未遠去,沙特在時任石油大臣阿里·納伊米的帶領下,開足馬力生產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。而沙特的石油產量水平從2014年的1150萬桶/日,上升至2016年的1240萬桶/日,凈增90萬桶。
其實,從沙特歷次“機動生產者”角色發(fā)揮,特別是在2016年12月為挽救極端低迷的石油市場,以極大勇氣和毅力與俄羅斯達成“維也納聯盟”,此后三年一直在超額執(zhí)行限產配額,以及2015年和2020年沙特兩次放棄“限產保價”,決定“增產保市場份額”的情況看,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仍然十分顯著,沙特的“石油權力”仍然很大。
沙特的“石油權力”來自三部分。一是其通過“石油換安全”戰(zhàn)略,在國家安全上與美國這一超級大國捆綁在一起。有了美國的安全保護傘,沙特在大幅增產或減產上就無后顧之憂,不必擔心鄰國或其他大國在安全上對自己的威脅。二是其為“石油美元”體系提供了物質保障。如果缺少沙特石油這一大宗商品交易帶來的規(guī)模效益,以及缺少沙特將石油收入盈余投向美國金融市場帶來的示范作用,則“石油美元”體系的穩(wěn)定性將大打折扣。三是其超低的石油生產成本,使得其在歷次價格戰(zhàn)中比其他產油國更具韌性。
歸根到底,就全球石油市場中的供給側而言,沙特擁有無與倫比的“石油權力”,這或許就是其有勇氣與俄羅斯開打價格戰(zhàn),而且能打持久戰(zhàn),且并不太在意油價暴跌的真相。
產油國
“維也納聯盟”競相增產爭奪市場份額
一桶激起千層浪,作為目前最重要的戰(zhàn)略物資之一,石油牽動著全世界的敏感神經。
3月6日,OPEC+與俄羅斯的減產磋商失敗,導致油價暴跌。隨后,沙特扣動其石油火箭筒的扳機——伴隨著蔓延的新冠疫情,俄羅斯和沙特在原油市場的價格戰(zhàn)開啟了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博弈。價格戰(zhàn)愈演愈烈的原因是什么?各國在油價下跌、需求減弱的情況下為何還要頻頻加大供應?
盡管油價較低,卻仍可以受益于額外的原油供應。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11日宣布,將把原油極限產能從當前的1200萬桶/日提升至1300萬桶/日。4月起,沙特的原油供應量還將大幅提高至1230萬桶/日。同日,阿聯酋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,將把4月原油產量提高至400萬桶/日以上,并加快實施將產能提高至500萬桶/日的計劃;該公司此前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這一目標。
歐佩克的成立旨在調節(jié)產油國的產量,維護原油市場穩(wěn)定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它還解決了產油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,畢竟全球70%~80%的原油儲量可不是一個小數目。減產不利于本國經濟收入增長,對于產油國來說犧牲很大;若會議成員集體減產,其他國家很有可能會趁機搶占市場份額。因此,爭搶需求日漸下降的國際原油市場份額成為近期產油國的一致目標。
另有熟悉俄羅斯情況的知情人士透露,俄羅斯石油公司準備從4月開始增加原油產量。這是俄羅斯方面對沙特周末舉動做出的第一個較明確回應,試圖打擊美國的頁巖油生產、爭奪市場份額。除此之外,俄羅斯認為其擁有的1500億美元福利基金,足以應對未來五六年的低油價風險,決定即便“桶桶賤賣”也不減產。
供需失衡是引發(fā)原油價格大跌的根本原因,需求端引發(fā)的暴跌往往都源于金融危機,而油價上漲的推手,也無非是需求刺激,或是供給端主動減產。然而,結合歷史與現實就能發(fā)現——針對油價下跌的各式對策中,都保證了“有能源需求”這個要素。如果沒有需求方,那么無論如何進行操控,油價也是無法大幅上漲的。
市場分析人士認為,俄羅斯與沙特正在比拼“誰更能耗得起”,最先妥協的一方將成為輸家。目前來看,這場對峙有可能持續(xù)數月。
據路透社報道,美國政府已大幅調降2020年美國石油產量增長預估,從之前預估的增加96萬桶/日,下調至增加76萬桶/日,并預計2021年產量減少33萬桶/日,至1266萬桶/日。國際能源署(IEA)署長法提赫·比羅爾指出,美國頁巖油的生產成本高于沙特的大型油田,油價如果維持在35美元/桶以下,多數油井將陷入虧本,將不可避免地減少新增開發(fā)速度。
美國在此次戰(zhàn)役中,最大的劣勢莫過于成本較高,但是多品類經濟產業(yè),給予了頁巖氣公司充足的現金流。因此,在短期內美國并不會受到較大的威脅。但是時間久了,頁巖氣公司也會面臨破產的風險。在這場價格戰(zhàn)中,市場份額可能被吞噬的還有一群產油小國,它們只能任由油價暴跌,無法通過增產搶占市場份額。沙特下個月的產量將遠超過1000萬桶/日,俄羅斯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200萬桶/日。但有些國家,例如阿聯酋和科威特,只能增加數十萬桶的日產量。
綜合種種因素考慮,能源信息署(EIA)對全球石油供需和價格的短期前景預測進行了重大調整,認為直到2020年第四季度才能看到市場回歸平衡。EIA在其最新的短期能源展望中預測,歐佩克將瞄準市場份額,而不是平衡的全球石油市場。此前,EIA認為歐佩克將在2020年和2021年限制產量,以努力保持全球石油市場相對平衡。
沒有人會免費出售石油,如果真的像EIA所預測的那樣,下降總會到底,甚至可能停留在現在的水平。但這不是問題關鍵所在,而是“買石油的人”在減少。由于冠狀病毒的流行,全球需求大幅下降,市場確實縮小了。
由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和全球預期出行減少,EIA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石油和液體燃料平均消費量將達到9910萬桶/日,較2019年同期下降90萬桶/日。EIA預計,2020年全球石油和液體燃料需求將增長不到40萬桶/日,2021年將增長170萬桶/日。
EIA預測,到2020年第三季度,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減弱,在預測的剩余時間內,需求增長將恢復先前的趨勢。全球液體燃料庫存在2019年下降約10萬桶/日后,2020年將平均增長100萬桶/日。EIA預計,由于石油需求增長緩慢,庫存將在2020年上半年達到最大,以170萬桶/日的速度增長。
盡管原油價格下跌可能在短期內對消費者有利,但是隨著時間推移,對勘探和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投資不足會造成原油供應短缺。阿聯酋GLAS咨詢公司負責人吉賓斯表示,對于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的服務行業(yè)來說,價格戰(zhàn)帶來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。因為石油公司會盡最大可能削減成本,以更好地管理整體盈利能力。
即便沙特等海灣地區(qū)產油國生產成本較低,短期內在應對油價下跌方面處于相對有利地位,但所有主要原油生產國都需要靠更高的油價來維持國民經濟運轉。吉賓斯總結說:“我將這視為一場博弈。到目前為止,我們只看到雙方的最初幾步。”當前緊張局勢產生的影響預計還將波及其他經濟部門。如果油價再跌25%~30%,海灣國家將最先承受可能產生的后果。
油價大幅下跌,市場隨后開始沿著不確定性加劇的方向發(fā)展。除了打擊美國頁巖油企業(yè)的資金鏈、美國產油企業(yè)的競爭力,也考驗投資能源產業(yè)的投資人的信貸能力,因而誘發(fā)連鎖反應。這意味著市場的困惑和震蕩,恐怕不會短期終結。隨著這些事件的發(fā)生,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預測世界將面臨新的金融危機。曾預言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學家杰西·科倫坡警告說,經濟災難即將來臨,石油下跌就是原因之一。
消費國
低油價制約我國油氣行業(yè)發(fā)展
近日來,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顯著拉低了全球石油需求。美國能源署(EIA)月報將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預期下調66萬桶/日,至37萬桶/日;將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預期上調21萬桶/日,至173萬桶/日。OPEC月報將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下調92萬桶/日,至增長6萬桶/日,且有可能進一步下調。
另外,因受新冠疫情影響,預計一季度世界石油需求同比下降270萬桶/日,二季度同比仍將負增長。全年來看,2020年或將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石油需求全年水平首次同比下降。
可以說近日的油價暴跌,究其本質仍是2014年開啟的油價調整的延續(xù),頁巖油的威脅仍未排除,“減產”政策終止帶來的供應側恐慌導致油價斷崖式下降。
原油作為全球大宗商品之母,其價格的大幅波動對全球經濟、金融市場有較大負面影響。3月9日在美油刷新史上最大跌幅后,美股也罕見地觸發(fā)跌停,美國三大股指集體大跌逾7%。而經濟回落會抑制新能源發(fā)展。首先,油價巨幅波動導致的經濟衰退會對全球能源需求造成抑制,也壓制了新能源需求。其次,油價大幅波動導致金融市場紊亂,對新能源企業(yè)的投融資不利,阻礙新能源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再次,受沖擊后的全球經濟復蘇需要更低成本的能源,低價的石油占據優(yōu)勢。
總的來說,油價下跌將對能源轉型有一定影響,但影響不會太大。能源轉型是綜合技術經濟性、資源可獲得性、氣候環(huán)境約束、產業(yè)政策引導、能源規(guī)劃目標等多方面的結果。近年來,在政策支持下,新能源技術不斷進步、應用模式不斷創(chuàng)新,已經成為能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盡管油價暴跌對新能源發(fā)展造成了一定影響,但新能源繼續(xù)快速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。此外,我國一直致力于推動安全高效、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建設,積極應對氣候變化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因此低油價并不會減緩我國能源轉型進程。
從短期看,低油價有利于減少石油進口成本,進而降低用能成本,對疫情后的經濟復蘇較為有利。當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、全球第二大石油需求國。2019年我國石油表觀消費量為6.6億噸,占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近14%;進口原油5.06億噸,約1011萬桶/日,占全球原油貿易總量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。據測算,國際油價每下降10美元/桶,每年石油進口支出減少約2500億元人民幣。但長期看,油價暴跌對全球經濟的負面沖擊,有可能影響我國出口,值得警惕。
值得高度關注的,是油價暴跌對我國油氣行業(yè)的沖擊。一方面,低油價對油氣勘探開發(fā)的效益造成了沖擊。低效無效的開采將制約企業(yè)的健康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另一方面,超低油價有可能加劇成品油市場不公平競爭。受我國“地板價”政策約束,當國際油價低于40美元/桶時,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限價不做調整,對煉化企業(yè)效益更為有利。但“地板價”政策的出臺目的是通過利潤在產業(yè)鏈的轉移,以下游盈利彌補上游勘探開發(fā)虧損,也是基于價格手段以抑制不合理石油消費。
近年來,我國煉化產能快速增長,2019年達8.6億噸,其中民營煉廠產能占比約35%。對于此類無勘探開發(fā)業(yè)務的煉化企業(yè)而言,無需背負上游低油價負擔,利潤也會更可觀,有意愿采取低價搶市場策略。
需要注意的是地板價政策下,國內外成品油價格有可能倒掛,走私油可能猖獗。此類現象將加劇市場亂象,對國家發(fā)展也不利。因此,在低油價背景下,國內各類企業(yè)應加大合作力度,共同維護市場,促進行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。同時,國內企業(yè)也可積極走出去,抓住資產相對低位的時機,通過參股并購等方式增加海外權益量。(作者:王利寧為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主任工程師,霍麗君為該所經濟師)